针对高铁装备材料领域为背景的公共服务体系的空白,同时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内容单一、缺乏材料数据支撑、共享程度低、个性服务不足等问题,优化配置产业资源,建设“高速铁路装备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产业发展资讯动态发布机制,及时向全行业提供科技咨询、标准建立、产品研发与创新、测试评估、设备租赁、产品供需、产学研对接、知识产权转化、产业商务协同、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等公共服务信息,促进整个行业的信息交流与整体提升。

1、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优化配置产业资源,建设“高速铁路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产业发展资讯动态发布机制,及时向全行业提供科技咨询、标准建立、产品研发与创新、测试评估、设备租赁、产品供需、产学研对接、知识产权转化、产业商务协同、人才培养与人才输送等公共服务信息,促进整个行业的信息交流与整体提升。

2、材料应用行业标准体系

       发挥示范平台资源聚集作用,在平台建设和技术研究的每一阶段,同步开展标准化工作,通过标准引进、标准转化、标准编制,制定国家或行业共性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高铁装备材料应用标准体系。

(1)组织制定产品标准与设计规范,促进新材料标准及应用设计规范衔接配套,形成材料设计和应用标准体系,推进行业规范化系统化发展。

       联合体依托高速铁路装备新型材料应用性能评价技术体系和性能指标体系,掌握材料形变规律及性能演变机制,组织制定材料的技术标准文件和工艺文件,以及产品的应用标准与设计规范,促进新材料标准及应用设计规范衔接配套。

       有效汇集新型材料现有各类标准资源与材料开发信息、产品标准和型号涉及规范信息,在统一技术服务平台上对现有标准资源梳理对比,整合统一,有针对性地,成套地制定材料产品标准和型号设计规范,解决产品标准和设计规范衔接配套和融合统一的问题。指导材料研制单位和材料生产单位改进生产工艺、优化材料成分,指导材料应用单位优化制造工艺、升级应用设计规范。同时通过完善产业链配套、实现上下游对接与合作,支持行业相关单位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

(2)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建设,提升行业话语权 

       示范平台通过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促进示范平台本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建设,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3、开展公共科技服务

       联合体充分发挥示范平台资源和协同创新能力高,面向社会开展公共科技服务,重点包括:

(1)试验测试、性能评价、标准制定和科技咨询服务

       测试评估:将示范平台所有试验测试评估能力和手段向社会开放,获取行业和检测领域相关资质,通过商业委托,为社会和行业相关单位提供新材料测试试验和产品的性能评价业务。

       技术服务:联合体定期召集上下游相关企业,组织行业研讨会,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先进技术及行业发展信息,了解国内外相关市场动态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政府、联合体成员、相关上下游企业发展规划提供精准的建设性意见,为上下游企业运营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服务。

       针对行业内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企业运营、技术突破等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联合体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经验,为相关企业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库,开放高速铁路装备材料基础数据库,为全行业提供信息和数据的服务;通过人员培训、网站宣传、在线服务等多种形式,将积累的科技管理信息传递到企业。

       通过商业委托服务,每年向联合体成员单位以外单位提供服务量达到平台服务量的25%以上,

(2)共性技术开放共享

       建立可持续的联合开发机制,针对高铁装备材料设计、验证、生产等环节的关键共性问题,设立开放研发课题,通过平台发布或招标,联合全行业优势单位,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为平台内企业产业化提供支持,并每半年一次通过信息化平台将产品技术创新动态和共性技术突破等信息向全行业发布,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提升。

(3)成果推广

       通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全行业提供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转移、技术合作等服务,每年举办行业技术交流会2次以上,推进新材料技术的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整车应用端为牵引,牵动材料生产端、零部件制造端等产业链企业进行产权和专利的应用集成和产业转化。

       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基础,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支撑网络平台,推进产品信息、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基础数据共享。搭建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促进整个行业的信息交流与整体提升。

       持续开展高速铁路装备材料测试评价,保障了高速铁路装备运营可靠性、稳定性。同时为轨道交通行业外30余家单位(例如:一汽、广汽、北京纵横机电、上海外高桥等)提供铝合金、钢、涂层等材料检测评价服务,合同金额超过4000万元。

       开展联合研发5项(铝合金固溶-淬火-时效热处理、材料组织性能匹配性研究等),促成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