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刹车产业龙头北摩高科:军民协同发展进入业绩快车道
来源: 复合材料前沿 2022/6/28 15:48:44

国防军工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 “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在“十三五”时期跃上了新的台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防实力与之相比还不匹配,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安全战略需求还不相适应。未来国防与经济实力匹配度未来或有所提升,行业有望获得长期可持续增长动力。

与此同时, 2022年3 月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交审议的预算草案指出,我国2022 年的国防支出为14504.5 亿元,比2021 年增长7.1%,高于2022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5.5%。过去数十年,我国武器装备研制投入大量军费,重点型号在近年来逐步定型列装,未来十年有望成为武器装备建设的收获期和井喷期。

02

民航市场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需求强烈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2021年6月发布的《2020 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3903架。另外根据中航工业集团发布的《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2021-2040)》,预计2021-2040 年间,中国需要补充民用客机7646 架,其中宽体客机1561 架,窄体客机5276 架,支线客机809 架。无论是现有存量的国内民用飞机的体量,还是未来增加的国内民用飞机体量,都将带来较大的民用飞机配套市场。但是目前在飞机刹车控制系统及机轮相关领域,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具有先发优势,其产品相对比较成熟,并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际市场上的主导者是美国的Honeywell、B.F. Goodrich、法国的Messier-Bugatti、英国的Dunlop四家企业。在欧美国家对我国科技领域封锁升级的背景下,民航飞机配套产业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需求或较为迫切。

03

高铁装备已经逐步实现国产化与技术赶超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实现了技术赶超。2004年起,中国通过大规模引进高速列车技术,完成了CRH1、 2、 3、 5共四型高速列车的生产。但由于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外方并没有实际上转让高铁核心零部件的设计技术,因此我国高铁的核心零部件很大程度上依然需要从国外进口。 2010年CRH380系列车型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整车制造技术国产化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核心技术重大突破。2017年1月,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四方CR400AF和长客CR400BF获得了型号合格证和制造许可证,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高铁动车组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建成现代高速铁路网的目标,并且到2020年,高速铁路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高速铁路达到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中国高铁新线持续开工建设,原有线路有望继续加密,从而带动未来高铁动车组市场日益增长。

北摩高科核心技术优势

01

刹车盘(副)

新型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具有从预制体编织到快速沉积工艺全部自主知识产权,使炭/炭复合材料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防氧化涂层材料已在大载荷、大能量的飞机炭刹车盘上应用,抗氧化能力大幅提高;

高性能干、湿式粉末冶金材料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解决进口替代问题;

时速350km/h以上高速列车闸片的浮动弹性式结构、材料配方及工艺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运用考核拖车闸片平均寿命里程超过32万公里。

刹车机轮

大型运输机刹车机轮采用对开式设计技术,具有承载能力大、产品寿命长等特点;

高承载机轮及高性能刹车装置技术,解决机轮承载不均问题,大幅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将维修时间缩短3倍以上。


刹车控制系统

双通道数字防滑刹车控制技术采用了防滑控制算法和物理隔离双通道设计,刹车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高性能射流偏转板液压伺服阀技术是国内国际首创,抗污染能力大幅提高;

全电刹车技术已应用在航天高空飞行器等,解决了传统液压刹车漏油问题;

自适应刹车技术已批量应用到歼击机、教练机等军用飞机上,提高了在不同工况下刹车的适应性能。

04

起落架着陆全系统集成

北摩高科以刹车盘(副)技术为基础,逐步向飞机机轮、刹车控制系统、起落架着陆全系统延伸,已具备独立完成飞机起落架着陆全系统整体设计、整机交付及试验验证能力的集成优势。